英雄所見 越陳越香

越 陳 越 香
——普洱茶 高品味 的探討

臺灣師範大學教授 鄧時海

 

前 言

這些年來生活品質已經大幅度提高,人們由溫飽而講究美食,更提升到藝術的境界。中國人日常生活中,開門七件事的柴、米、油、鹽、醬、醋、茶,其中茶首先登上了藝術的殿堂。而且在中華文化領域中,占有一定的地位,茶文化是整體中華文化至為重要的一環,有人說中國茶文化歷程,就是一部中國文化發展史。

 

在數百種茶中,普洱茶是最能代表我國歷史文化產物。一是,普洱茶是保有我國古代團茶古意盎然美的型態。二是,普洱茶除了與一般茶業重視原料,製作保存之外,更講究其時間年代,具有歷史價值意義。三是,普洱茶具有其〝越陳越香〞獨特的風味特色。四是,一旦喜歡上普洱茶,常常品嘗,對其他茶湯會有難以入口接受之感。普洱茶真為茶中之茶,也是中國茶歷史文化的代表。

 

驅使普洱茶日益彰顯崇高地位的諸多因素中,越陳越香是決定性的條件。越陳越香的香字,是廣義性的,包刮了普洱茶的香氣、滋味、喉韻等整體風味。普洱茶葉的老嫩等級,製作成生茶或熟茶,存放在乾倉或濕倉,以及保存時間長短等不同,雖然都是普洱風味,但都各具其獨特氣韻和滋味,形成普洱茶豐富而多變化的特色。比如最幼嫩的蕊尖散茶與老粗的梗葉緊茶,經過長期的陳化,有著不同的品味藝境。況且同樣的一泡普洱茶,從頭慢飲細品,前後的水路變化萬千,使人著迷。

 

這些年來中國茶葉界,可以說是復興再創時期,整個中國茶市場、茶文化都顯得十分活潑。尤其借重新科學技術的研究,有了極迅速發展進步,各類茶種的研究報告文章相繼發表,資料日漸充實。其中,普洱茶方面的研究也非常豐富; 但是,大多偏重在配合大眾口味推廣的資料,而有關普洱茶越陳越香獨特風味的文字,幾乎未曾出現過,極可能越陳越香,會成為普洱茶風味中的一個歷史名詞了!

 

茶葉在台灣地區已經發展到非常成熟的境界,這種成熟境界在十年之內,會同樣出現在中國大陸地區,台灣茶的過去和成功路程,是大陸茶葉界的一個極重要借鏡。烏龍茶登陸台灣百多年以來,發展出兩種傲視全球的〝文山包種〞和〝凍頂烏龍〞。目前又在繼續培育研製〝高山茶〞,也已經成效良好,台灣茶所以能發展如此成功,是社會消費型態給予的力量。一是政府提倡全民喝茶,二是品茗水準提升,在這兩個條件完美結合之下,在台灣產生了極燦爛的中國茶藝文化。在僅僅兩百萬人口的台北市,就有一千多家賣茶葉的茶行,有近五百家品茗的茶藝館自然促進今天台灣茶的成功。

右起 : 鄧時海教授 區少梅博士 龍惠農先生 2017於云南啞舍留影

 

大陸的茶文化,應該是正在由全民喝茶,而進入品茗茶藝的階段,因此,各類茶種必須由普遍的大眾水平,提升到品茗的高境界。各種茶必須根據其獨有特色,發揮其專長,表現其精粹。普洱茶也必然如此,而普洱茶所擁有的越陳越香獨特條件,是足夠獨步世界品茗茶藝界的。

 

所以雲南普洱茶發展的理念與方向,除了維持目前大眾口味之外,更應該研究發展越陳越香的高品味,以配合中國茶文化的新趨勢。以下提出四個觀點和建議,供作為雲南普洱茶再發展越陳越香的參考。

 

一、搜集及研究越陳越香

 

在海內外地區,有關普洱茶越陳越香的文字資料,幾乎等於零。連由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公司雲南省茶葉分公司所出版《茶的故鄉-雲南》,這冊以介紹推廣普洱茶為主的官方資料,也只提到〝雲南大葉種曬青毛茶經過後發酵特殊工藝精製而成,其外型條索粗壯肥大,色澤烏潤或褐紅,具有滋味醇厚回甘和獨特的陳香,是一種老少皆宜不可多得的保健飲料之一。……雲南普洱茶有越陳越香品質越好的特點,可以長期保存飲用〞……而已。此外,再也找不到比以上那些抽象文字,說明普洱茶越陳越香的更詳細資料了! 形成喜歡普洱茶的,沒有一個標準依據,瞎子摸象各說各話。雖然藝術的境界本來就是各說各話的,但必須要在一個共同基礎上著眼。而目前普洱茶的市場太混亂,同時普洱茶本身的條件以及保存的變數太多,成為大家在雜亂的基礎上,雜亂的各說各話。在這種惡性循環之下,帶給普洱茶的,將只有負面的影響。要想正面提升普洱茶境界,必須提示出真正越陳越香的品質標準尺度,以及研究出真正越陳越香的風味科學資料。以使廣大的普洱茶愛好者,得到一個品茗的基本條件。給製作生產普洱茶的單位,有改進提升的技術依據。

 

普洱茶原本是一種家族經營事業,就像法國酒一樣,〝祖父做孫子賣〞的傳統工作,今天是賣祖父輩做的茶,而今天做的茶將留給孫子們出售。自然的,可以隨時看到越陳越香的產品,和品嘗到越陳越香的風味。中國大陸經過長期多年動盪發展的社會型態,今天在雲南看到的、買到的普洱茶,極少數有超過10年以上的老普洱茶,我們已經難以體會到什麼是越陳越香了。
30年代末,成立了中國茶葉公司以後,香港商人向雲南收購了很多普洱茶,一部分專售到海外(東西亞各地居多),大部分留存香港私人茶行。幾年前,台灣的茶藝界開始興起喝普洱茶風氣,香港商人從他們倉庫中,起出了陳年普洱茶賣到台灣。目前台灣也有許多普洱茶收藏者,擁有相當豐富的越陳越香的老普洱。希望在普洱茶原產地的雲南,成立類似〝越陳越香專門單位〞,向海內外搜集陳老的普洱茶,作研究討論,或者與海內外普洱茶收藏者及專家共同進行研究工作。否則,散落在各方碩果僅存的一些老普洱,一旦被喝光或保存不當而腐敗了,可要再等上幾十年後,才會有研究的素材!

 

二、製作級次純正普洱茶

 

滇青毛茶在製成普洱茶之前,先分為十個級次。從早期陳老普洱茶可以發現,當時非常重視毛茶級次的併配。比如說製作沱茶的毛茶是用四級以前較嫩的; 餅茶是以五級至八級中壯葉子製作; 緊茶則以九、十級粗老的梗葉制成。不同老嫩級次的普洱,有著不同的氣韻滋味特色。對一位品茗者來說,由級次比較少所製成的普洱茶,才能品到比較獨特氣味。正如吃大鍋菜充滿五味雜陳,那只適合狼吞虎嚥而已,無從品味的。因此過去陳老普洱茶,在茶葉級次來說是比較純正,也能完全發揮普洱茶老、中、嫩的品味特色。
大約在六十年代開始,雲南中茶牌公司所製成普洱茶,在毛茶併配處方有了很大的改變,就是各型普洱茶的葉子級次合用得比較多。〝各種茶按規定的原料併配比例,出倉篩分。各種茶的原料併配比例是 : 七子餅茶(圓茶)原料為曬青3-8級 ; 緊茶、餅茶、普洱方茶原料為曬青3-10級,緊茶再併進一部分紅茶副產品,以增加成品橙紅的湯色。原料併配比例一般不要更動,以保持產品品質穩定。〞以下為雲南各種普洱毛茶併配比例表:

 

現在的普洱茶除了在每一型茶中,併配較多級次的毛茶外,為了表面好看,還分成面茶和里茶。在一餅茶分兩層,下層的由里茶做成。雲南普洱茶的面茶和里茶併配比例如下:

 

 

從上面一些資料看到了粗的茶磚,只用了九級和十級的毛茶,也不做面茶,這是根據過去老式的制做方法,但已有摻紅、綠茶副產品。大約在十七年前,雲南中茶牌公司,曾製作了一批較小,而蒸壓較結實的磚茶,且印有7562字號,後來又製作了兩批類似型式的,一是由勐海茶廠生產的五塊一包裝;一是雲南省農工商業公司出品的四塊一包裝。這幾批茶磚的併配,已經打破粗磚的傳統併配,而用的原料約為三級到八級的毛茶,級次已經很複雜了,目前雲南普洱茶中,只有部分的散茶、生沱,其滇青毛茶級次併配比較單純外,其他大部分都是級次複雜或摻有其他類茶的混和性普洱茶了。

 

 三、製作曬青生茶普洱茶

 

根據過去傳統,對普洱茶品茗要求的條件,都是以曬青生茶,乾倉保存為標準。因為在這些條件下所得到的品味,被認為是普洱真正的〝茶性〞。在目前還沒有研究出更具體、更科學的普洱茶品茗標準之前,茶藝界多已遵照這種傳統方式,來評鑑普洱茶的越陳越香。

 

經驗告訴我們,各種普洱茶因製作的工序不同,結果會有著不同的品味。同樣的滇青毛茶,可以製成品味較強的〝陽剛性〞的,也可以製造成品味較溫和的〝陰柔性〞的普洱茶。但是,剛與柔兩者之間,何者比較好,何者比較優,是沒有一個正確答案的,因為個人的喜好並沒有一定的標準。我們品茗界中,普洱茶的前輩們,卻約定俗成的有一個不成文的共識,普洱茶應以〝自然〞、〝生茶〞、〝乾倉〞。這三個工序重點也漸漸成為品茗普洱的指標,或作為評鑑普洱茶極重要的依據了。事實上,一般能依據以上三個重點製成的普洱茶,的確有比較〝自然新鮮〞的品味。

 

(一)、曬青

 

陳老普洱茶的製作,尤其在民國政府或以前,雲南的普洱茶廠大多是私人性質,規模也不大,設備並不進步,茶青萎凋絕大多數是採用日光萎凋,所以叫曬青。後來雲南的茶山茶葉收為國有,製作茶葉也集中由公家執行,為配合量產和不受天候影響,茶青由過去多為日光萎凋改為熱風(萎凋槽熱氣)萎凋(烘青),已要求達到經濟及推廣效益。經過現代科學的研究發現,曬青、烘青與炒青,對茶葉的品味確實有不同的效果(注三)。而已日光萎凋最為自然,而留給普洱茶一種別於熱風萎凋品味者,品茗高手就把這種特殊品味,看成〝自然特色〞。但是,現在製作普洱茶卻是以熱風萎凋為主,而且有完全取代日光萎凋的趨勢(注四),甚為可惜。

 

(二)、生茶

 

過去完全是私人製茶時代,都屬於家族型態的經營,茶量是祖傳累積下來的,都是屬於〝做新茶賣舊茶〞的交易,已超脫時間的因素。所以大多是做成生茶的普洱,留著將來子孫售賣,形成一種〝陳性循環〞。現今雲南普洱茶生產機構,是現代管理促銷公司組織,講求快速獲利,再加上品茗普洱茶越陳越香的水平,才正在醞釀而升,尚未形成大量需求。即使有一部分真正懂得品茗者,也因為尚留有少量已成為文化遺產的陳老普洱,可以暫時滿足他們一時的渴求。因此真正高水平的陳年普洱消費市場尚未形成,也難怪當今的普洱茶廠會以生產熟茶的普洱為主,以達到〝當天出廠,立即銷售,馬上飲用〞的大眾化經濟效益。普洱茶本身是後發酵茶種,以生茶眝放保存,即使上百年的陳茶都可以泡出新鮮感。如果以熟茶生產,甚至一出場就沖泡,已經完全失盡普洱新鮮而有生命的魅力了。目前雲南生產的普洱茶,除了一部分有減肥功能的生沱和極少數的生茶七子餅外,完全是應付熟茶的消費市場,以〝越熟越香〞代替了越陳越香的品味,真是〝一片熟氣〞了

 

(三)、乾倉

 

普洱茶是屬於後發酵茶,在後發酵過程中有兩種現象,一是曲菌後發酵;一是無菌後發酵。有關後發酵的科學資料,日本學者研究的最多。要形成曲菌後發酵,必須要充足的水分或濕度。在普洱茶製作工序中的乾燥程序,如要沒有將普洱茶水分乾燥到一定的程度;或者將普洱茶眝存在濕氣很重的地方,都會引起曲菌生長,促成曲菌後發酵。如果在乾燥程序中未引起曲菌生長,是茶葉本身自己在繼續發酵,稱之為無菌後發酵。曲菌後發酵的普洱茶俗稱〝濕倉普洱〞,無菌後發酵的普洱茶,俗稱〝乾倉普洱〞。乾倉普洱與濕倉普洱,有時可以從型茶表面就看出來。但是有些曾經濕倉的,後來改到乾倉眝存,往往從表面上是不容易分辨出來的,但可以從泡後的葉底識別出來。曲菌後發酵的普洱茶是經過了〝霉變〞,對普洱茶新鮮品味有了極大影響。往往熟茶與濕倉茶,有著極相似的品味。也有較輕度的,短時間的曲菌後發酵茶,經過三五次沖泡後,可以還原到乾倉普洱的特色。以目前的科技水平,要控制乾倉的環境並不太困難。有好的乾倉,才能眝存出來最新鮮的陳年普洱茶。

 

四、保留及栽培喬木茶樹

 

在品茗界有兩個名詞,一是〝老樹普洱〞;一是〝新樹普洱〞。普洱茶收藏者,都爭先恐後地去搜集老樹普洱茶。〝普洱茶是雲南省南部的亞熱帶地方生育的大葉種,即喬木性茶樹的樹葉製造,所以澀味比一般小葉種更強。〞(注五)雲南的老茶樹,不但樹木高大,而樹齡也長久。西雙版納自治州內,有高三十二米多,樹齡一千七百多年的野生茶樹;有高五米多,樹齡八百多年人工栽培的茶樹王。據說過去雲南茶園,每株茶樹都是已經樹齡很老,每過些年後,便將樹幹砍掉,樹根重新再抽出新嫩茶樹。如此樹根越長而越深越廣,所生長的茶葉品質越好。約在50年代開始,雲南茶山進行矮化栽培,以配合經濟效益。因為老樹茶量少,而且工作又不方便。而矮化的新樹成灌木發展,根雖然浮淺,可加人工肥料,茶葉量反而多,更可用機械作業。由以上粗淺的認知,便能了解到,為什麼普洱茶收藏者,會不惜代價的去尋找老樹普洱了。從思茅坐了五六小時車子到景洪,沿途看到的,是一片欣欣向榮的矮化新樹普洱茶。以我們目前品茗普洱的經驗所及,新樹普洱茶在越陳越香的效果上,是經不起考驗的,並以背離越陳越香而遠去了!此時此刻,老樹普洱與新樹普洱,應該是魚與熊掌力求兼得才是。保留現有剩餘的老茶樹,同時要及時規劃栽種培育新的老茶樹,才能延續中國茶文化越陳越香的歷史!

 

結語

 

在台灣有一句現代名言〝今天不做,明天就會後悔〞。將這句名言借用到這裡,延續普洱茶越陳越香的生命,來挽回雲南普洱的魅力,將普洱茶推向中國茶文化執牛耳地位,再恰當不過了,或者,以上所提的一些淺見,可做為力行雲南普洱茶越陳越香研究工作的參考。

 

明太祖從牛背上下來,廢了團茶,大家跟著他喝散茶,也確實做到了革新從簡。可是從另一個角度看來,中國茶文化在唐宋的鼎盛,因而鬆散了下來。茶盅裡倒滿的,雖然清澈很多,然而,中國茶的軀體,赤裸裸的全部透明,更找不到一絲疊著歲月的皺紋。普洱的越陳越香會教人自動翻閱歷史,更能將歷史文化滋養到現代人的肉體內。唐宋輝煌的茶事,隨著陸羽的茶經,跨越了千百年時空之後,倘若今天得以藉著普洱越陳越香而再度發揚,陸羽先生地下有靈,他老人家必會一則喜,一則憾。喜的是他一手采之、蒸之、搗之、拍之、焙之、穿之、封之、茶已干矣。現在總算有人起之、飲之、越陳越香之;遺憾的是他一手寫的茶經,撰述了全國十一省產茶地,唯獨漏列了最能繼承他衣缽的雲南普洱茶。但是如果我們仍然繼續輕忽普洱茶珍貴的特色,總有一有,普洱茶的越陳越香,將永遠成為歷史的回響,能不讓人扼腕乎!

 

謹錄元朝文人虞集先生茶詩一首,共勉普洱越陳越香:

 

老却眉山長帽翁,茶煙輕庵鬓絲風

錦囊舊賜龍團在,誰為分泉落月中

 

附註:

注一:制茶學,204頁–安徽省屯溪茶業學校主編,1979年6月

注二:制茶學,205頁–安徽省屯溪茶業學校主編,1979年6月

注三:制茶學,83頁–安徽省屯溪茶業學校主編,1979年6月

注四:中國茶經,212頁–上海文化出版社,1992年5月

注五:中國茶藝入門,42頁–章學依澤

 

未經本公司授權同意不得轉載

WeChat ID:qq38372691